观众和音乐剧的关系仅是存在于剧院中的观演关系吗?当热爱到一定程度,随着情感的加深,就会出现一些特有的文化,一些忠实的观众会成为一部剧的剧迷,或者是音乐剧这种艺术类别的粉丝。热爱并非都是盲目的,这些“特别文化”里可能包含着音乐剧和观众之间更为微妙的关系。今日就来盘点一下音乐剧特别文化。
特别设置的粉丝艺术墙
都说喜爱是互相的,音乐剧《Beetlejuice》(甲壳虫汁)的剧组就受到有才华的音乐剧观众启发,在冬季花园剧院决定开辟一片“粉丝艺术墙”来成列铁杆观众关于《Beetlejuice》的艺术作品。不仅如此,剧组还创造了百老汇的一个“第一次”:即参与此次粉丝艺术墙投稿的观众,如果他的作品被公开投票为第一名,他的作品将有机会在官方Beetlejuice Playbill 的五月封面上被展示。
专门为忠实观众制作的音乐视频
经常看到的是,观众会出于喜爱而自发地去制作关于音乐剧的视频。但其实,每一份爱意也在被音乐剧剧组默默记录在心。托尼奖最佳音乐剧《Dear Evan Hansen》(致埃文·汉森)就在2017年为感谢忠实观众发行了一个特别版的《You Will Be Found》音乐视频。剧组曾这样解释制作这个视频的缘由:“我们很幸运地拥有了一批热情、予以积极回应的忠实观众们。每个月,我们都会收到10000多封信件、文章和自制视频。在我们新的360度视频中,您会发现1至96岁的各个年龄段的粉丝,来自829个不同城市和39个国家/地区。”
如嘉年华般热闹的百老汇音乐会
BroadwayCon并非传统意义上“买了门票进剧院观看”的音乐剧演唱会,除了观演关系,观众在为期3天的演唱会中,可以参与到各式与音乐剧有关的活动中,类似于“嘉年华”的性质。
首先,BroadwayCon会提供给购买门票的观众“通行证”,其次,如果观众是选择参与完整三天的活动,就可能参与到有百老汇明星的表演、舞蹈、唱歌的工作坊,还有音乐剧演员嘉宾的座谈会等。
除了这些,如果观众有隐藏技能,比如在唱歌跳舞方面有卓越才华,就可能会赢得在BroadwayCon MainStage上演出的机会,有机会被提名为下一届BroadwayCon“未来之星”!
音乐剧的观众在BroadwayCon上还将得到进一步的“天性释放”,可以Cosplay(装扮)成任意音乐剧角色(不用怀疑,音乐剧圈也可有似“漫展”的活动)。
在演唱会上,音乐剧迷起立鼓掌、尖叫声等都是常见的狂欢行为。“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聚在一起不仅因台上自己喜爱的音乐剧唱段、音乐剧明星而开心,在演唱会之余还可相聚在一起交换心仪的场刊。
为女性观众造梦的宝冢歌舞剧团
在日本,宝冢歌舞剧团根据漫画、西方作品等改编而来的音乐剧(如《歌剧魅影》《伊丽莎白》《凡尔赛玫瑰》等)是十分受日本观众喜爱的一种风格。宝冢的音乐剧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音乐剧里的所有角色均由女性扮演。而由女演员饰演男性角色是最受追捧的角色,因为这类角色通常是理想化的男性形象,没有粗鲁或是支配,也没有性别约束。因此宝冢歌舞剧团又被称为“梦工厂”,为女性居多的观众群体造梦。
意犹未尽的安可返场
法语Encore,也就是现在观众所熟知的安可,其最早源于巴洛克时代,一般是音乐会、演唱会等结束后观众对于表演者的表演意犹未尽而“自发喊出再来一次”的需求。不同于演唱会上的“粉丝福利”,音乐剧中的安可返场属于根据剧目的观演氛围而事先定好的表演,观众一般也不必主动呐喊要求就能够在返场谢幕时观赏到经典曲目的上演,像气氛比较燃的摇滚类型音乐剧一般都会有安可返场。当然,由于安可返场不是必须的表演环节,所以一部分音乐剧是没有这一设定的,即观众鼓掌欢呼到演员谢幕就结束了。
(ps:虽然是法语词,但法国人习惯喊bis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非官方组织的SD文化
SD即蹲演职人员通道,是常见的剧迷之间的“默契”,为了在演出结束后看到喜爱的音乐剧演员表达自己的喜爱而产生的行为。这种群体性的“自发活动”(所有SD都是非官方组织的,演员是否出现凭演员自身意愿,不可强求!!!)在百老汇、伦敦西区也都十分常见,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种剧院文化。在理性的SD中,剧迷甚至可以通过SD认识到聊得来的新朋友,一些演员也喜欢通过在SD中与粉丝的交流来更好地得到观众反馈。
但这一“自发活动”一般不太被官方提倡,因为有些剧迷会过分激动而造成拥堵、吵闹、剧院下班时间推迟等不良影响。要记住,SD不是音乐剧演员必须做的事情,需要保持尊重和礼仪。


观众和音乐剧的关系仅是存在于剧院中的观演关系吗?当热爱到一定程度,随着情感的加深,就会出现一些特有的文化,一些忠实的观众会成为一部剧的剧迷,或者是音乐剧这种艺术类别的粉丝。热爱并非都是盲目的,这些“特
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