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剧的兴盛
1927年,一部美国音乐剧里程碑式的作品——《演艺船》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揭开了呈示严肃主题的“古典音乐剧”的帷幕。它是剧作家奥斯卡·小哈默斯坦、作曲家杰罗姆·科恩和制作人齐格菲尔德共同的作品,根据女作家艾德纳·费伯的同名小说改编,叙述了从1880年至1927年美国密西西比河上一艘名叫“棉花团号”的演艺船上三代歌舞演员的生活和爱情故事。
《演艺船》的成功掀起了20世纪20、30年代百老汇音乐剧创作的热潮,其中的代表当推爵士交响音乐先驱乔治·格什温(1898年至1937年)。他曾创作过十几部音乐剧,影响广泛的是《波吉与贝丝》。该剧改编自杜波斯·海沃德的小说《波吉》,乔治·格什温的弟弟艾拉·格什温和小说家编写台本,剧情叙述了南部加州查尔斯顿鲶鱼巷的黑人故事,跛脚的波吉热恋女子贝丝,但贝丝却为一浪荡子所诱,弃波吉而去。格什温的音乐在整个剧中占据统治地位,亦是全剧中最精彩的部分。在排演该剧时,格什温坚持必须由黑人演员参与,而不是让白人演员将脸涂黑,在挑选演员和排练方面遇到相当大的困难,又经制作人的删减,直至1935年,《波吉与贝丝》才在百老汇的爱尔文剧院成功亮相,当时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该剧只上演15周便被迫停演,投资亏损。但该剧却赢得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和评价,它是歌剧史上唯一一部全部选用黑人演员进行演出的歌剧,它的音乐兼具了传统歌剧和音乐剧的双重特性,被认为是美国音乐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歌剧,又在音乐剧中占据了光辉的一席。
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的到来
20世纪40年代,美国音乐剧史上颇具创造力的合作——剧作家奥斯卡·小哈默斯坦与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的联手标志着美国百老汇音乐剧黄金时代的到来。1943年上演的音乐剧《俄克拉荷马》以具有浓厚美国乡土气息的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劳蕾与牛仔克利以及农场工人裘德之间的感情纠葛。舞蹈编导、芭蕾演员阿格尼斯·德密尔的加盟更为音乐剧注入了创新元素。德密尔坚持选拔启用经过严格古典芭蕾训练的专业舞者,以求胜任剧中高度融合的舞蹈技巧:古典芭蕾、民间舞蹈、踢踏舞及各种形体动作和手势。舞蹈动作紧密契合剧情,并将舞步作了美国化的改革,不仅增加了戏剧气氛,更在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性格方面起到了作用。从《俄克拉荷马》开始,美国音乐剧才真正实现了戏剧、音乐、舞蹈的结合。
罗杰斯与小哈默斯坦这对组合还创作了《旋转带》《南太平洋》《国王与我》《我与朱丽叶》《音乐之声》等优秀的音乐剧,是美国音乐剧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
黄金时代的终结
20世纪50至60年代,能与罗杰斯与小哈默斯坦相提并论的创作组合,只有剧作家阿兰·杰·勒纳与作曲家弗雷德里克·洛韦,他们根据萧伯纳的《卖花女》改编而成了音乐剧《窈窕淑女》,其在伦敦和纽约的票房记录甚至超过《俄克拉荷马》,并曾在20多个国家上演。1956年,该剧获得了第11届托尼奖6个奖项以及当年的普利策戏剧奖。1980年起重新上演,由百老汇演员录制的该剧唱片销量突破500万张,摄制的同名电影(1964年)获得8项奥斯卡奖。
1957年,由阿瑟·劳伦茨编剧,伦纳德·伯恩斯坦作曲,斯蒂芬·桑德海姆作词,杰罗姆·罗宾斯导演兼编舞的《西区故事》在百老汇成功上演,标志着美国爵士音乐剧巅峰时代的到来。
经过60年代的丰收时期,美国百老汇在70年代进入了音乐剧的萧条时期。一方面,缺乏能称雄舞台和攫取人心的优秀力作;另一方面,舞台音乐剧的经营受到好莱坞电影及电视节目的冲击,大量人才流向影像音像业,百老汇音乐剧渐入日薄西山、一蹶不振的状态。
英国音乐剧的复兴
在音乐剧的策源地——伦敦西区,音乐剧却以不可遏制的态势实现了其复兴,主要归功于安德鲁·劳埃德·韦伯。1971年首演的摇滚音乐剧《超级明星耶稣基督》,是韦伯的首次重大尝试,年方23岁的他出于对猫王的崇拜,用摇滚风格来表现西方人熟悉的圣经人物,着力表现耶稣人性的一面。
《超级明星耶稣基督》的成功,增长了韦伯的信心,也促使了他与词作家蒂姆·赖斯的进一步合作。1976年,两人决定以阿根廷第一夫人艾薇塔·贝隆从出身寒门到跃上权力高峰的传奇故事为蓝本,创作了音乐剧《贝隆夫人》。在此之前,两人先合作制作了两张唱片,主打歌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获得1977年歌曲排行榜冠军,唱片在伦敦的销售量突破200万张 [1] 。
1978年、1979年,音乐剧《艾薇塔》一剧的成功标志着高投入、大制作,注重商业宣传和走国际化路线的英国音乐剧时代的到来。


古典音乐剧的兴盛1927年,一部美国音乐剧里程碑式的作品——《演艺船》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揭开了呈示严肃主题的“古典音乐剧”的帷幕。它是剧作家奥斯卡·小哈默斯坦、作曲家杰罗姆·科恩和制作人齐格菲尔德共同
留言咨询